“中国制造”在巴西无处不在,里约奥运会更是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。然而,从一块跳水跳板,到一支气步枪;从一条赛艇,到一辆场地自行车;从一支击剑,到一顶头盔……如果细数奥运赛场上所涵盖的体育器材装备,可以发现,国产品牌、国产装备实在是凤毛麟角。 (中国青年报) □朱昌俊一面是“中国制造”在奥运的基建、大型产品、装备等相关领域的纵深参与,另一面赛场上的体育器材装备中却难觅中国品牌的身影。这个问题,其实在近几届的奥运会上都有被媒体拿来作比较。作为奥运强国和全球第一大体育用品生产国,体育器材上的“高精尖”产品如此匮乏,确实耐人寻味。 首先应该看到,在全球化时代,分工的细化,生产链条的拉长,一个国家想要垄断所有领域的产品优势,已经越来越难以做到,体育用品市场也同样如此。然而,较之于其它“硬件”制造上的优势,体育用品产业的明显“低端化”,无疑还是显得不正常。 中国体育部门曾协同国内的厂家试图研制开发国产跳水跳板,但最终以失败告终;国内也曾想过研制射击服,但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支撑的效果不好,就是舒适度不够……这些直接体现出来的是技术上的原因。但技术难以过关的背后,其实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。可以说,中国体育用品产业“高精尖”的不足,缺乏的不只是“工匠精神”,也并非完全是技术问题。 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用品生产国,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,在创造数目可观的产值的同时,也意味着企业只要打开市场,哪怕技术再低,也可以活得很滋润,所以,在靠市场规模取胜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下,企业自然缺乏改进技术的足够动力;另一方面,中国的社会体育氛围尤其是职业体育的长期不足,大大抑制了高端体育产业的发展,这也延滞了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转型升级。
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整体的体育产业、体育文化、体育氛围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程度都有着密切关系。也因为此,由于全民健身文化的发育程度不够和社会体育公共设施的缺乏,也使得中国的体育消费呈现出鲜明的“低端”色彩,这样一种市场消费结构,反馈到市场研发者那里,自然是动力不足。 不难看出,我国体育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不足,与其说是技术不够,不若说是由于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和体育文化不够,决定了当前体育用品的生产和研发难以得到适时的升级。因此,要提升体育产品市场的竞争力,“工匠精神”也好,中国智造也罢,还是先得提高中国体育的社会化程度。 |